MIC是指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低有效浓度,通常用来表征某种活性物质在标准培养条件下对细菌、霉菌起到抑制作用的低浓度。数值越小,表明活性越高。因为其数据来源于实验室标准培养物,其小抑菌浓度只是选择抗菌防霉剂的参考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在实际环境中对产品的保护程度。通常,抗菌防霉剂的实际效果会与活性物质的效力、在产品中的分散、加工过程中的损失,产品中的溶出等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
实验室测试方法
为了快速效地评定抗菌防霉剂的效果,通常采用实验室标准测试方法进行评定。这些测试方法多种多样,基本原理都是在为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下,将测试样品培养在测试微生物存在的环境中,一定时间内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来评定产品内抗菌防霉剂的效果。
抗菌效果测试
如在早建立的日本标准方法JISZ2801-2000中,选用革兰氏阳性菌代表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代表菌株大肠杆菌为测试菌株,分别测定样品对这两种菌的抵抗能力。其抑菌效果以经24h培养后,添加杀菌剂样品上细菌生长数的值与未添加抗菌剂的空白样品上细菌数量比的对数值来表示。通常认为对数值大于2表明样品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国内也有类似的测定方法,即QB/T2591-2003,测试方法类似,但终结果以24h后抗菌样品平均回收菌数与空白样平均回收菌数的比率来表示,通常认为大于99%
即具有秀的抗菌效果。下图对比了空白聚丙烯(PP)样品和添加了KP-J151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对比照片。空白样品在测试时间(24h)结束后,表面存留大量的细菌,测试样品的表面细菌数量大幅减少,杀菌效率达到99.9%以上。
防霉效果测试
如美国测试标准 ASTMG21。在防霉试验中,测试5种代表性的霉菌黑曲霉,球毛壳霉,绳状青霉,出芽短梗霉和绿色木霉。在28~30℃,RH≥85%的培养条件下培养28d,以霉菌在样品表面生长所占的面积来评定。通常,以微生物在样品表面没有任何生长即生长等级为0级,认定样品具有优异的防霉效果。如果生长面积低于10%,通常样品的防霉效果也可接受。下图中未添加防霉剂的空白合成革制品表面霉菌生长的覆盖面积达到100%,证实测试霉菌能够在样品上正常生长。而添加了KP-M110的样品,表面未见有任何霉菌生长现象,符合0级高标准要求。
值得提出的是,某些微生物对人体有潜在危险,所有相关操作必须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完成。对于测试方法的选择和测试结果的认定,可以参照,如《JISZ2801-2000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及抗菌效果》《ISO22196-2007塑料制品表面抗菌性能评价方法》,《ASTMG-21-96(2002)合成聚合材料防霉(耐真菌)性能测试标准》,以及国内标准,如《QB/T2591-2003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试验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