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2014年4月,我国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的170万亩耕地成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的首批试点。根据治理规划和两年多的实践探索,试点中被划分为“替代种植区”的区域,目前主要采用作物替代种植或者休耕方式治理。而中轻度污染区域,则正在逐步推广VIP+n的修复治理技术模式进行治理。治理中,对于重金属超标谷物推行“专企收购、专仓存储、专项补贴、专用处置、封闭运行”的无害化处置模式,防止不达标谷物流入市场。
VIP+n模式是指“低镉品种+水分管理+石灰调节土壤酸度+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绿肥、翻耕等修复措施”的组合技术模式。由于这一模式的技术指标和工作量都较高,大面积推广实施VIP+n的修复治理技术模式,仅靠基层农技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从2015年开始,长沙市望城区开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企业组织实施的第三方治理模式,一年多时间里,来自永清环保的工作人员驻扎田间,采用VIP+n的模式对耕地修复治理的各个环节实行全程操作和管理,并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一起参与耕地治理过程。2015年年底经过专家评审验收,6000多亩修复区域的稻米平均降镉率达到60%。
而在福建的玛塔农业公司Zui近出了名,因为他们生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剂第一批次200吨,日前出口到日本,玛塔农业也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重金属污染修复剂供应商。记者来到这里时,车间里正在生产供应给日本客商的后续货品。
王永明告诉记者,这一单,日本客户定了一个月两百吨,一年两千四百吨的产品。按照一吨三百美元来计算,一年就可以创汇六十万美元。而更让王永明自豪的是,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自主品牌出口土壤修复剂。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输出,突破的背后是海洋科技水平的提升。因为这种土壤改良剂的原料就是遍地可见的牡蛎壳。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四都镇还建立了牡蛎加工中心,把撬牡蛎的小作坊全部集中到一起进行作业。这样一来,村里的卫生条件是得到改善了,但废弃牡蛎壳的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在中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现有的一些土壤修复方式的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通过以牡蛎壳粉为原材料来修复土壤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