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测定方法选择依据是:
土壤浸出液的制备。用水浸提土壤中易溶盐时,应力求将易溶盐完全溶解出来,又须尽可能使难溶盐(碳酸钙等)和中溶盐(硫酸钙等)不溶解或少溶解,并避免溶出的离子与土壤胶粒吸附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应选择适当的土水比例和振荡时间;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不同,有可能利用控制水土比例的方法将易溶盐与中溶盐及难溶盐分离开,加水量小的土水比例(如1∶1),给操作带来很多困难,特别难适用于粘重土壤,加水量大的土水的比例(如1∶20),又导致易溶盐总量偏高的结果(特别是硫酸钙和碳酸钙较多的土壤更为显著),在同一土水比例条件下,浸提时间愈长,中溶盐和难溶盐被浸出的可能性愈大,土粒与水溶液之间的离子交换反应亦愈完全,由此产生的误差也愈大,制备土壤浸出液时的土水比例和浸提时间必须统一规定,才能使分析结果可以相互比较,本标准采用国内较通用的1:5土水比例和振荡3min的规定。
全盐量的测定。本标准对全盐量的测定采用质量法和电导法﹔质量法测定全盐结果准确,但造成该法的误差有以下几方面:(1)烘干残渣中通常含有少量硅酸盐胶体和未除尽的有机质,造成正误差;
(2)碳酸氢根在加热时将转化为碳酸根,其质量约减轻一半,故必要时应在测得的全盐量(g/kg)上加号HCO。(g/kg)予以校正;(3)当浸出液中含有大量Ca"+,Mg*和Cl~时,蒸干后形成吸湿性强的氯化钙和氯化镁,难以烘至恒定质量,氯化镁在加热时易水解成碱式盐而减少质量,造成负误差,遇此情况,可在浸出液中预先加10g/L碳酸钠溶液25.00mL,在180℃下烘干,使氯化钙和氯化镁(硫酸根含量高时,还有钙、镁的硫酸盐)转化为碳酸盐,在计算全盐量时,要从烘干物重量中减去相当于所加入碳酸钠溶液的烘干重量;浸出液中如含有大量硫酸根时,在105~110℃下烘干时所形成的钙、镁硫酸盐的结晶水,不能完全除去,造成正误差,遇此情况应改用180℃烘干至恒定质量。估测全盐量的电导法比质量法简便快速得多,在大批样品分析时很有用处,电导法的结果以直接用电导率(mS/cm)表示*为方便,不必换算成全盐量(g/kg),不同组成的盐溶液浓度相同,它们的电导率也不同,不能从测得的电导率用统一的关系式换算为盐浓度﹐也就是说,不同地区和不期所采集的盐碱土土样,不能使用同一电导率-全盐量(g/kg)回归方程式。用土壤饱和泥浆的电导率来估测土壤全盐量,其结果较接近于田间情况,但目前国内为了避免泥浆损坏电极的铂黑层,多采用1∶5土水比例的浸出液作电导测定,该浸出液的电导率与土壤全盐量(g/kg)及作物生长关系的指标,近年来不少单位在进行研究和拟订,如新疆农垦总局通过研究,对南疆盐土1:5浸出液的电导率与土壤盐溃化等级初步提出的指标是:电导率(mS/cm)小于1.8为非盐渍土,1.8~2.0为可疑,大于2.0为盐溃化土。
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测定。在水浸出液中碳酸根与重碳酸根离子实际上不能严格区分开,因为土壤在风干过程中重碳酸根会分解成碳酸根,而在提取过程又因CO。侵入而使碳酸根转化成重碳酸根,二者是相互转化的,有人主张只须测定总碱度﹐目前我们还是将二者分开测定;本标准测定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方法采用双指示剂-中和滴定法﹐它是目前*通行的方法,也是经典方法,但对于质地粘重、碱度较高或有色的土壤浸出液或水样,终点很难确定,可采用电位滴定法。
氯根的测定。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的***直接滴定法是测定氯离子的好方法,应用较广,方法简单,滴定在中性或微碱性介质中进行,尤适用于盐渍化土壤的氯离子的测定;有色溶液可用电位滴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