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检测项目:
抗拉强度、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0.2 、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等十八项
检测执行标准:
GB/T 4336-2016、
GB/T11170-2008等
当外力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之后,此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即卸载之后材料后保留部分残余变形。当外力继续增加达到一定值之后,就会出现外力不增加或者减少而试样仍然继续伸长,表现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就是出现平台或者锯齿状的峰谷,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屈服现象。处于平台阶段的力就是屈服力,试样屈服时首次下降前的力称为上屈服力,不计瞬时效应的屈服阶段的Zui小力称为下屈服力。相应的强度即为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
上下屈服强度的判定- 屈服前的第一个峰值应力判为上屈服强度,不管其后峰值应力大小如何。
- 屈服阶段中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极小值应力,舍去第一个极小值应力,取其余极小值中Zui小者为下屈服强度。如果只有1个极小值应力,则取为下屈服强度。
- 屈服阶段出现平台,平台应力判定为下屈服强度。如出现多个平台且后者高于前者,取第一个平台应力为下屈服强度。
- 下屈服强度一定比上屈服强度低。
屈服强度的意义传统的强度设计方法,对塑性材料,以屈服强度为标准,规定许用应力[σ] = σys / n,安全系数n一般取2或更大,对脆性材料,以抗拉强度为标准,规定许用应力[σ]= σb /n,安全系数n一般取6。
屈服强度不仅有直接的使用意义,在工程上也是材料的某些力学行为和工艺性能的大致度量。例如材料屈服强度增高,对应力腐蚀和氢脆就敏感;材料屈服强度低,冷加工成型性能和焊接性能就好等等。屈服强度是材料性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